今年4月,北京市科委重大科技项目“数字化印刷技术及设备”项目验收会在北京举行,参加会议的专家高度评价了这一项目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该项目提高了北京市印刷装备全行业科学技术水平,保证了本市印刷装备在国内的技术优势,并缩短了与国外差距。”一位专家说。
这一项目正是在2005年,由北京工业大学与北人集团公司共同发起、策划和申报的。
作为北京市市属市管高校,服务新北京、建设新北京自然成为了北京工业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该校也一直在以各种方式为履行这一责任作出自己的努力。
“校企合作创新平台和团队建设,是为公司可以提供技术创新服务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和基础,这方面我们要做的是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与企业建立长期紧密的产、学、研合作伙伴关系。” “数字化印刷技术及设备”项目的负责人,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学院教授杨建武这样说道。
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北京工业大学各学院与企业合作建立了一系列的校企合作创新平台。
以杨建武所在的机电学院为例,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他们先后与北京市装备制造业合作,建立了一大批校企合作创新平台,在这一过程中,机电学院也紧密结合北京市装备制造业的需求,使机电学院形成了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理论2个北京市重点学科,测控与仪器、机械电子工程和工程力学3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围绕5个重点学科的建设,形成了5个结构符合常理的学科团队,从而培养锻炼了一大批年轻教师。
“在完成科研项目的同时,我们也为北京市的企业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工程硕士和技术人员,这些技术人员已经获得了企业的广泛好评。”杨建武说。
2003年,隶属于北京工业大学和北京市科委的北京光电子技术实验室被批准为教育部和北京市联合共建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利用实验室主任沈光地所独创的多有源区发光隧道再生思想,该实验室成功研制了高效高亮度发光二极管,在此基础上,沈光地又提出单芯片白光LED构想。
“单芯片白光LED构想是白光产生的最佳方式,目前我们已与国际风险投资合作,就此技术及LED的后续技术进行了产业化的转移。”沈光地说。
“这一项目首先符合国家大政策。”沈光地介绍说,节能、环保是未来社会工业发展的主流,我国科技部在“863”计划的支持下,也已经提出发展半导体照明计划。而半导体LED照明符合国家的大政策和全球趋势。
同时,这一项目市场潜力巨大,经济及社会效益也十分瞩目。据了解,这一项目一期3年内投资建立3条大规模生产线亿元,其大规模生产的产品可望进入国际市场,弥补国内的不足,带动整个国家的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发展。
2007年12月,由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张泽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纳米尺度下材料性能(原位/外场下)的表征及科学问题的研究”2007年年终总结会议在北京举行。而这一项目也主要是未解决制约我国纳米科技在表征和测量方面的现实问题而设立的。
“项目执行两年来,我们已建成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大型仪器平台4套,申请和获得国家授权专利32项,荣获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奖一等奖1项,这一项目也将会为解决纳米研究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提供帮助。”张泽说。
2005年底,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联合市农委等有关部门组织号召在京数十家高水平的规划建筑规划设计单位的技术人员,为京郊区县的试点村编制村庄规划,从那时起,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师生便积极参加到了这项“服务三农,规划下乡”活动中,直至今天。
据该学院教授赵之枫介绍,近几年来,该院师生已经义务为远郊区县74个试点村了编制村庄规划,并完成北京各类村庄规划50余项,在编20余项,同时还完成了覆盖整个区县的《昌平区村庄体系规划》、《昌平区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通州区村庄体系规划》、《通州区都市农业规划》等多项规划科研项目。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师生们克服了严寒酷暑、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带来的困难,多次深入基层调研基础资料,入户走访村民,并与各级领导和村民进行座谈,了解村庄发展需求,掌握了第一手材料。”赵之枫介绍说。
经过多年的努力,该院师生的规划成果和工作作风也受到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的肯定。
据了解,他们已多次应邀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村庄规划交流活动,并已承担了部分通州区和昌平区的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审查工作,《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小堡村村庄规划》参加了2006年北京首都工程设计汇报展。
“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们也了解了京郊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并有机会通过自身专业实践投身新农村建设,这让他们感到很骄傲。”赵之枫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