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的今天,智慧城市已从概念走向实践,成为提升城市治理效能、改善民生服务的重要方向。随着“新基建”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城市大脑”为核心的整体解决方案逐渐浮出水面,为破解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痛点提供了全新思路,也为城市未来发展描绘了清晰蓝图。
从发展历程来看,智慧城市建设经历了从“数字城市”到“智慧互联城市”的演进。2017年以“泛GIS+BIM+ICT”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城市探索,到2020年融合“CIM+5G+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AI”的新基建智慧模式,技术的迭代为智慧城市注入了持续动力。目前,我国4G用户规模、5G网络建设均居全球首位,泛在网络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政务、商业、民生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城市大脑”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政策层面,国家与地方协同发力推动智慧城市落地。深圳市早在2018年就出台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以平台技术赋能公共服务、城市治理等领域;2019年国家发布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技术大纲,指导试点建设与智能化应用;2020年“新基建”政策明确加快5G、数据中心建设,逐步推动城市产业高端化转型。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让智慧城市建设从分散探索走向系统推进。
不过,当前智慧城市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部分项目存在“重技术轻应用”的问题,过度强调信息化建设,却缺乏贴合市民与企业需求的应用创新,使用户难以切实感受到建设成果;信息孤岛与碎片化现象广泛存在,城市管理有关数据、应用及部门职责未能有效整合,没办法发挥整体效益;随着智慧系统的普及,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等隐患逐渐凸显,而部分城市对安全风险的重视程度不足;同时,市场参与机制不完善,政府财政压力增大,可持续运营模式仍待探索。
面对这些挑战,“城市大脑”整体解决方案给出了针对性路径。其核心建设理念借鉴仿生学,构建了类似人体“感知-传输-决策-应用”的架构:以传感器、多样化传感网等组成“神经末梢”(感知层),实时采集设备正常运行速度、温度等数据;通过IOT、CT等搭建“神经网络”(网络层),实现数据高效传输;依托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打造“城市大脑”与各领域“小脑”(平台层),其中“大脑”负责数据整合、存储与共享,“交通小脑”“环保小脑”“医疗小脑”等则专注于特定领域的数据处理与智能分析;最终通过智慧交通、智慧社区等“行为活动”(应用层),将决策转化为实际服务。
在技术框架上,“城市大脑”重点打造两大核心平台。大数据云平台通过“编目录、建标准、搭平台、汇数据、广应用”的步骤,整合人口、法人、经济等基础数据库与各部门业务数据,构建数据服务总线与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开放与挖掘分析,可应用于公共安全、公共服务、政务协同、商业智能等场景,例如通过数据分析实现流行病预测、食品风险研判,或为公司可以提供市场竞情分析、目标客户定位支持。
CIM云平台则融合空间信息与感知信息,集成实景三维、BIM、3DGIS等技术,打造覆盖全产业链的管理服务体系。该平台针对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营服务等不同阶段,融入AI算法优化流程,不仅能实现城市彻底数字化,还能大幅度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可大范围的应用于市政、公安、规划、应急安防、智慧园区等领域,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空间数据支撑。
在场景应用层面,“城市大脑”已渗透到城市运行的多个领域。智慧政务通过构建移动政务平台、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与应急指挥平台,实现政府服务从“粗放向精细”“被动向主动”的转变,例如政务热线整合语音、视频、邮件等多种服务渠道,缩短公众与政府的沟通成本;智慧产业领域,数字物流依托无线网络与移动终端,为公司可以提供货源发布、车辆调度、定位跟踪等一站式服务,智慧园区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人、车、物状态,实现绿色高效运营;智慧社区则融合智能家居、智慧安防、社区O2O服务,提升居民生活便捷度与幸福感。
未来,随技术的持续演进,“城市大脑”将进一步深入城市开发全流程,从规划设计阶段就融入智慧理念,带动资本方、地产商等更多主体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同时,“智慧城市运营服务商”有望成为新兴角色,为政府与公司可以提供专业服务,降低管理成本,促进公共部门与城市使用者之间的高效衔接。在细致划分领域,公共服务的IOT基础设施优化、生活领域的服务品质提升、产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等,都将成为“城市大脑”创新的重要方向。
可以预见,随着“城市大脑”的逐渐完备,智慧城市将逐步实现从“技术驱动”向“需求驱动”的转变,打破信息壁垒,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构建可持续运营模式,最终让城市更聪明、更高效,让市民的生活更便捷、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