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就是让城市像人一样“会思考、能感知、有温度”。智慧城市建设需立足本地痛点,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全世界城市一定要通过知识分享与持续合作,一同推动更智慧、更可持续、更宜居的城市发展。
10月31日是“世界城市日”,这也是中国政府在联合国推动设立的首个国际日。2025年世界城市日主题为“创新发展,共建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压力及公共服务需求激增等问题日渐凸显,城市治理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治理模式难以应对复杂多元的城市问题,亟须通过技术革新和模式重构,提升城市韧性、服务效能与可持续性。如何构建更加智能、包容和高效的城市治理体系,已成为全世界城市管理者的共同课题。
很多人提到智慧城市,首先想到的是无人机巡检、机器人服务这些“酷炫”技术,但实际上,智慧城市的核心远不止于此。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智慧城市是通过技术与数据的融合,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效率、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模式。简单来说,智慧城市就是让城市像人一样“会思考、能感知、有温度”——它能实时感知交通流量、能源消耗、环境质量等信息,通过数据分析做出最优决策,最终实现“让城市更宜居,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
全球各地通过数据驱动、技术创新和人工智能,积累城市综合管理、经济建设、民生服务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为应对全世界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资源、环境、交通等挑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解决方案。
新加坡于2014年起开始推动Smart Nation计划,愿景是打造“全世界第一个智慧国家”。Smart Nation有如下多个目标:打造更安全、干净、环保的城市生活,提供更多交通选择,让长者在家得到更多照顾,提供反应更快速的公共服务,创造更多公民参与机会。计划从智能生活、智能公共设施、智能环境、智能安全防灾、智慧交通等领域来推动智慧国家的实现。其中,年老者行为预警系统体现出了新加坡在智能化进程中对于的关注以及以人为本的原则,预警系统利用各处分布、保证隐私的传感器收集年老者行为并进行分析,当显示老人出现异常行为时,系统则发出预警,提供紧急求救功能,使年老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援。自1999年被智慧城市论坛提名为首个年度智慧城市,新加坡更是在智能化的道路上不懈努力,多次成为世界范围内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城市。
在美国,自动驾驶融合型智慧城市的哥伦布市通过智能城市挑战赛引入自动驾驶技术,解决“最后一公里”交通问题,开发固定路线自动驾驶车队连接办公区、住宅及商业设施。配套推出手机应用、联网交通信号灯及医疗预约平台等集成系统。
作为能源节约型智慧城市的代表日本横滨,通过大规模引入可再生能源与电动汽车,构建家庭、建筑、小区三级智慧能源管理体系。政府为市民提供家庭能源管理系统补贴,覆盖新建筑和既有建筑,推动全民节能行动。
巴西里约热内卢被称为公共安全导向型智慧城市,其以保障公共安全为核心,部署密集摄像头与传感器网络,通过城市运营中心实时监控城市运转,快速响应突发事件。
作为数据驱动型智慧城市的荷兰阿姆斯特丹,建设超级数据库整合12万+城市数据集(地址、地价、医疗、交通等数据),并开源共享,赋能市民与创新者。
再如,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以智能交通系统著称,通过路边监视器、射频识别等技术缓解拥堵和污染;美国的华盛顿利用智能路灯、数字信息亭和免费公共Wi-Fi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并建立数据共享平台优化治理;西班牙的巴塞罗那采用“城市即平台”理念,整合智能路灯、环境监视测定和水循环系统,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这些案例印证了智慧城市建设需立足本地痛点,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智能化的最终目标应是普惠共享。当前,面对气候韧性、数字化转型和社会安全等挑战,全世界城市一定要通过知识分享与持续合作,一同推动更智慧、更可持续、更宜居的城市发展。未来的城市,将因“智慧”而更有温度,因“科技”而更具活力。

